盡管中國大陸有世界自行車與電動車制造基地之稱,但高端自行車與高端鋰電自行車的研發與制造中心還是集中在中國臺灣地區。在2016年3月2-5日落下帷幕的“第29屆臺北國際自行車展”上,臺灣地區的自行車與鋰電自行車制造業的狀況,向業界進行了展示。據臺灣協會提供數據顯示,2015年臺灣自行車整車出口總值為18.9美元,同比增長10.04%;電動自行車出口量為8.3萬輛,同比增長25.27%。為此,觀察員親赴臺北自行車展會,走訪了部分的臺灣自行車鋰電自行車整車與零部件企業。臺灣與大陸企業進行了對比,發現兩地制造業存在的差距主要在下面幾個地方:
臺灣自行車、鋰電自行車制造業有一個非常長時間和經驗積淀。作為沒有退路的臺灣自行車與鋰電自行車企業,主要市場放在了歐美等發達國家,產品定價要確保有一定的利潤,低價車和低端市場基本上被大陸企業所搶占。經過了從日本自行車制造產業的轉移,臺灣在承接日本自行車制造業的過程中,大量吸收了來自諸如意大利等一批工匠制造能手,使得臺灣自行車制造業積累了較為豐厚的基礎。而內地企業往往喜歡走捷徑,看到別人的成果喜歡模仿抄襲,但在產品的制造細節上卻存在很大的差距。
臺灣自行車、鋰電自行車產業鏈上下游彼此非常抱團,對產品精益求精。經過多年10多年不懈的努力,臺灣企業已經走出了拼價格無力提升品質的誤區,進入到良性循環的軌跡。尤其是近10年來,大陸企業在產品價格上占盡優勢的情況下,臺灣企業無論是整車還是零部件企業只有一條路,提高研發能力、把品質做的更好。盡管中國大陸自行車出口站到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二,但歐美等高端自行車與鋰電自行車市場,還是被臺灣企業所占領(捷安特美利達等臺資企業的研發放在了臺灣地區);相反,內地企業由于注重價格戰彼此殺價,特別是整車企業在選擇配套商上更注重價格與還款期延長,逼迫零部件企業無力研發與提高配套產品質量。
兩地員工素質相比,臺灣員工明顯高于大陸員工。對照一下兩地員工的素質,尤其是大陸的管理干部與一線裝配員工的素質,明顯不如臺灣的員工。在大陸的員工,管理干部缺乏系統的管理培訓與學習;一線裝配工,許多是80后與90后的獨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大陸員工存在著對職業的敬畏態度。相反,從總體上而言,臺灣員工經過嚴格的培訓,敬業、積極、努力。
據介紹,目前臺灣地區自行車、鋰電自行車的整車企業大約有40多家,其中相當一部分的企業也在大陸設立企業,臺灣的自行車高端零部件不下數十家。自行車零部件已經做到了如同工藝品一般的精湛,臺灣的鋰電自行車完全是在自行車化,每一個細節做到了無可挑剔。